在教育事业的广阔海洋中,有一群默默奉献的领航者,他们以知识的光芒照亮学生的前行道路。为了全方位展现和宣扬优秀教师的崇高师德,让“榜样”从抽象符号转化为可感可学的精神坐标,从先进典型中汲取奋进力量,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推出“弘扬教育家精神,传承思政新风”师德师风系列专访。此次专访我们邀请胡曼曼老师作为访谈嘉宾,她将围绕“何为榜样”“榜样如何影响青年成长”等话题与知行社成员进行交流。现在,让我们跟随知行社成员一起走进胡曼曼老师。

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教师胡曼曼
胡曼曼,女,中共党员,硕士研究生学历,毕业于东北大学,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。主讲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》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等课程。先后主持并参与5项市厅级课题、2项校级课题,发表学术论文数篇。获得河南省大思政微课一等奖、河南省军事理论优质课二等奖、河南省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三等奖、郑州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,并荣获郑州财经学院“新教师助教培养优秀学员”、郑州财经学院“建功立业女职工先进个人”、郑州财经学院“优秀教师”等荣誉称号。

胡曼曼老师和知行社成员畅聊
问:本次采访的主题是“榜样”,请问您认为的榜样应该有什么独特魅力呢?
答:谈及“榜样的独特魅力”,我认为它绝非仅由成就堆砌出的光环,而是一种能够穿透心灵、激发行动的生命力。在我看来,这种魅力源于以下四个核心特质,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温暖而强大的“引力”:
第一,真实可感的“人性引力”——榜样不是神,而是鲜活的人。真正的榜样,其魅力恰恰源于他们的“不完美”。他们并非生而伟大,而是在困惑、挫折与抉择中一步步淬炼出光辉。这种真实消解了距离感,让我们相信:伟大的起点,或许正是我们此刻所站的平凡之地。
第二,知行合一的“行动引力”——他们将信念“活”成了日常。榜样的最高语言是行动。这种行动让抽象的价值观变得看得见、摸得着。它告诉我们:理想并非遥不可及的星辰,而是用每一步坚实的脚印去丈量的路程。
第三,超越小我的“精神引力”——他们让我们看到更辽阔的世界。榜样的核心魅力在于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生命格局。将“小我”融入“大我”,这种精神境界如同一束光,能照亮我们内心的角落,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。
第四,生动叙事的“故事引力”——他们的经历本身就是一个好故事。魅力的传递需要载体,而最好的载体就是故事。一个生动的细节远比一串头衔更令人动容。那些充满抉择、挫折与坚守的故事,让榜样的形象变得血肉丰满。正是这些充满人情味与张力的叙事,让崇高的精神得以“软着陆”,真正走进人们的心里。
总而言之,我认为榜样的独特魅力,在于一种复杂的化学反应:它始于“真实”的基底,借由“行动”而彰显,通过“精神”而定格,最终凭借“故事”的翅膀,抵达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。
问:面对学生因“觉得榜样遥不可及”而放弃努力的情况,您会用哪些具体方法来帮助他们呢?
答:第一,解构榜样形象:从“神坛”到“人间”。一方面,展示榜样人物成长的完整轨迹。不仅要呈现榜样的高光时刻,更要展示他们起步时的普通甚至劣势条件,曾经的迷茫、失败和挣扎。例如,介绍雷锋不仅是一位无私奉献的战士,也曾是个经历过挫折、不断自我完善的普通人。
第二,建立“阶梯式榜样”体系。将榜样按距离和可实现性分级,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参照点。远方榜样:国家级的英雄模范,提供精神引领;中层榜样:校园中的优秀学长、老师,展现可见的成长轨迹;近处榜样:班级内的小模范,比如坚持每天早读的同学、热心公益的室友。这样更容易激发共鸣和模仿意愿。
第三,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。作为思政课教师,本人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。分享个人成长经历,适当讲述自己求学、工作中的挫折与克服过程;坦诚承认自己也有知识盲区,但展现积极学习的态度;关注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,并对其进步表达真诚的欣赏。
最遥远的榜样曾是最近的学子,最宏伟的篇章始自最平凡的字句。思政教育的精髓,不在于塑造高不可攀的圣像,而在于点亮每个学生心中那盏能够照亮前路的灯。当我们不再把榜样当作终点,而是视为路途上的同行者,改变的种子便已在平凡的土壤中悄然发芽。
问:您自己从“向榜样学习”到“成为别人的榜样”,一定有过特别的感悟,如果现在把这份感悟凝练成一句寄语,送给正在努力成为榜样的人,您会说什么?
答:不必怕成为榜样的路太漫长,你为理想付出的每一份努力,早已在无形中让你成为了某个人眼中想要追赶的模样。

胡曼曼老师与知行社成员合影
“榜样”不是遥不可及的标签,而是在日常中坚守初心、在行动中传递温暖的生动实践。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师德师风系列专访活动,就是要激励思政课教师以榜样为镜、向标杆看齐,将师德师风要求融入课堂教学、科研创新、学生培养的全过程,形成“重师德、修师风、强师能”的集体共识与行动自觉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“弘扬教育家精神,传承思政新风”师德师风系列专访(第1期)——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教师郭慧祯